发布时间:2022-09-07浏览次数:357
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7日电 (胡嘉琛)塔里木盆地中部,是一片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沙漠——塔克拉玛干沙漠。该沙漠系中国最大的沙漠、世界第十大沙漠,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。不断迁徙的沙漠,时时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、制约着经济发展。
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(简称“巴州”)下辖的尉犁县、且末县,分别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、东南缘。根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与沙化监测数据,巴州沙化土地总面积逾3765万亩,占该州总土地面积的近53%,主要分布在尉犁县、且末县及若羌县。
记者日前走访尉犁县、且末县观察到,两地通过全面系统地推进荒漠化治理,防沙治沙取得成效显著。沙区植被盖度持续增加,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减缓,沙源地局部环境得到改善,形成了“人进沙退”的良好局面。
且末县积极扩大“沙经济”,发展肉苁蓉、文冠果等具备经济价值的沙生植物种植。 胡嘉琛 摄
用好一株苗,向沙漠“抢面积”
距离尉犁县县城西南73公里处,是一片土地严重沙化的区域。记者在此看到,由芦苇秸秆制作成1米见方的“草方格”内,10余厘米高的罗布麻正被滴灌滋养着。“草方格”外的区域,是连片梭梭;梭梭林区域外围,由防沙网搭建起屏障……
“这片区域总面积2000亩,是正在建设的罗布麻防沙治沙示范区,于今年首次尝试采用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方式改善区域环境。”尉犁县林草局党组成员、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艾力克木·哈斯木告诉记者,生物固沙中除种植梭梭外,这些近一个月内移栽完成的罗布麻是亮点,工作人员们正密切关注其长势。
罗布麻是耐寒、耐碱、易活的多年生宿根植物,是防风固沙、保持水土和荒漠化治理的首选植物,其根系在土壤内可生长到5至6米深。尉犁县系国内最大的野生罗布麻原生地,有野生罗布麻160万亩。
为充分利用罗布麻完善防沙治沙体系,尉犁县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末,人工种植与修复罗布麻30万亩,到2035年,达人工种植与修复100万亩的规模。今年5月,当地工作人员根据水资源分布、自然气候条件和沙丘移动规律,首次尝试采用无人机飞播的方式,种下3000亩罗布麻种子。
记者随艾力克木·哈斯木驱车再行进约20公里,便来到了尉犁县托布协罗布麻修复中心,该中心于2021年成立。围绕该中心,已人工种植罗布麻1.1万亩。记者看到,成片的罗布麻一株株不规则分布着,最高的长至一米有余,粉红色花朵已经绽放。
“罗布麻还能带来经济效益。其籽可入药、花可酿蜜、叶可制茶、茎皮可制纤维。”艾力克木·哈斯木告诉记者,去年5月,通过与企业合作,尉犁县托布协罗布麻修复中心布置了650箱蜜蜂,至同年6月底采集罗布麻花蜜6吨。罗布麻蜜最高销售价达一公斤2000元。
目前,尉犁县依托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等生态修复项目,实施围栏封育、引洪灌溉、免耕补播等方式,促进罗布麻资源扩量,筑牢防风固沙生态屏障。
新疆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试验地的沙地中长出绿植。 胡嘉琛 摄
保护一条河,向沙漠“要效益”
车尔臣河是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径流量最大的河流,河以西是且末县县城,以东便是沙漠。保护车尔臣河,阻挡沙漠推进,成为且末全县人民的“重中之重”。1998年,且末县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,并于同年3月启动且末县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。
如今,且末县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成功种植红柳、胡杨、沙拐枣、梭梭等树种,建起长约23公里、宽约1至7公里不等,面积逾12万亩的生态绿色长廊,有效阻止了沙漠由东向西移动侵蚀绿洲。
记者在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试验地看到,一株株绿色嫩芽顶破细沙。“这片面积80亩的区域,由高校、企业共同参与完成试验项目,本质是使沙漠沙子具备土壤特性,从而适宜经济作物种植。”且末县林草局局长卡米力江·吐尔逊告诉记者,沙中长出的植物是狼尾草、玉米等。试验成功后将进一步扩大治理面积。
且末县积极扩大“沙经济”,发展肉苁蓉、文冠果等具备经济价值的沙生植物种植。全县肉苁蓉接种面积超10万亩。初步形成以林养林、以生态产业养防护林的治沙模式。
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区域内试种文冠果750亩,2022年总产量650公斤。文冠果耐干旱、移栽成活率高、抵御风沙能力强,主要用来制作文冠果油料,市场价值高。2022年初,上述公司采用自产文冠果种子播种育苗两万余株,育苗成活率较高,长势良好。今年该公司计划育苗五万株以上,实现本地育苗移植。
当地还积极发展旅游产业。2021年,有十余年沙漠越野经验的王东与合伙人来到且末县从事旅游业。“得天独厚的沙漠条件,政府的大力支持,让我看好且末县沙漠旅游发展前景。”结合各类“沙经济”,且末县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逐步走上“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对比防沙治沙前后20年(1999年和2020年),且末县沙尘暴天气下降31%;扬沙天气下降39%;浮尘天气下降23%,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6%。且末区域的小气候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(完)
中新网沈阳6月27日电(记者 韩宏)沈阳市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发展大会,27日在沈阳召开。
沈阳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、高质量发展,着力打造文化强市、旅游强市。本次大会既是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会也是小型文博会,更是招商推介会。会上,32家单位16个重点文旅项目进行签约。
会议指出,沈阳要提高认识、抢抓机遇。深刻认识文旅产业的牵动作用、文旅市场的巨大潜力,文旅资源的显著优势,深度挖掘、科学策划、精准实施,切实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。要聚焦重点、全面提升。牢固树立全域统筹、协同发展的理念,着力构建城乡全域全季全业态的“东山西水、北美南秀”旅游发展新格局。
活动现场,设置了沈阳市文旅产业成果展、重点文博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和非遗产品展。 韩宏 摄
同时,沈阳要大抓项目、强化支撑。精心谋划项目,加强项目招引,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。切实抓好文旅产业链上的各类市场主体培育,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强劲带动、中小微企业持续涌现的文旅产业发展局面。沈阳要建立健全“党委统筹、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参与”的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机制,共谱文旅产业振兴发展这篇文章。
此次大会发布了“沈水之阳我心向往——夏日享清凉”夏季游活动方案,推出“纳凉”“乐享”“悦研”“嗨‘啤’”“约会”和“田园”六大主题、百项活动、一系列优惠政策,10条沈阳夏季都市精品旅游线路,25条沈阳都市圈夏季游旅游线路。与此同时,新一轮夏季文旅惠民消费券也将于6月30日发放,令夏日旅程实惠畅享。
活动现场,设置了沈阳市文旅产业成果展、重点文博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和非遗产品展。在专题展区,既有图文并茂的文旅资源展板介绍,还有非遗技艺、文创巧思、文艺展演的实景展现,更有VR、数字机器人、元宇宙沉浸式体验,科技参与互动感强。
当天,投资商代表、旅游规划头部企业,“旅游达人、流量大V”等还对沈阳相声江湖演绎综合体、EX机器人未来科技馆、老北市、红梅文创园等进行现场考察。(完)